宜信公司创始人、CEO唐宁
十年光阴,十年蜕变。
十年前,普惠金融概念初提不久,世界范围内的普惠金融机构都在挣扎求生;十年间,中国的实践,让普惠金融看到了可持续发展的希望;十年后,金融科技的勃兴,让普惠金融进入2.0阶段,中国顺势成为世界普惠金融的新中心。
在中国,普惠金融的中坚力量往往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他们从诞生之日起,就自带一股蓬勃向上的力量;他们借助科技的力量,在理念、模式上打破传统,找到了自身稳健、可持续发展的密码。
宜信,就是这股力量的典型代表之一。
宜信普惠提供的数据显示,宜信普惠作为宜信旗下的普惠金融业务品牌,目前已覆盖了全国267个城市和20个省(直辖市),超过300万人受益。其中在浙江,宜信普惠已覆盖11个城市,12年来,已帮助近14万个人、农户、小微企业主解决了103亿多元的普惠金融需求。
刘先生是一个对艺术有着执着追求的年轻人。2016年,工作多年的他想完成自己一直以来的人生理想,去英国诺丁汉留学进修艺术专业。紧张而兴奋的筹备过程中,却为资金缺口犯了愁。此时,宜信普惠及时的借款信息咨询服务,让他顺利获得了出借人的资金支持,帮他走出了人生低谷的同时,也让他梦寐以求的艺术进修成为了可能。也是在宜信普惠的帮助下,很快,家境平平的刘先生所需要的留学资金几乎全部到位,而他离心心念念的去国外深造的梦想又近了一步。
在宜信普惠,像刘先生这样的客户,无论他是农户、工薪阶层,还是小微企业主,都可以享受到信用借款、抵押借款、融资租赁、供应链金融等多种普惠金融服务,让个人及中小微企业的事业获得成长。
唤醒沉睡的信用
“普惠金融是一项前景光明、意义重大、可以大有作为的事业。”今年5月,银保监会副主席王兆星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介绍了推动银行保险机构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能力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会上,他还表示,普惠金融是一个值得各界给予关心关注的事业。
“普惠金融关系到最普通百姓对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也关系到金融对于脱贫、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支持和帮助。”王兆星说,经过改革创新和各方努力,普惠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有了一个新的推进。
普惠金融致力于让全社会所有人共享现代金融服务,特别是将金融服务送到农户、小微企业、低收入人口等弱势群体手中。每一个梦想都值得关注,每一次融资需求的满足都是一次生存机会的给予。
现在回过头去看,其实中国的普惠金融事业并非一帆风顺。十几年前,联合国提出普惠金融这一概念,意在推进金融机构有效、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金融服务。当时的中国,低收入群体难以获得基础金融服务的情况也普遍存在。
这样一个时点上,宜信诞生了。2006年5月,唐宁在北京创立了宜信。唐宁说:“我们创业的时候,还没有‘小微’这个词。‘普惠金融’这个词,国际上虽已出现,但是国内才刚开始提。我们把公司的一个业务线称为‘普惠金融’时,很多人都不理解。”
确实,当时的普惠金融带有慈善色彩,靠着政府补贴生存。作为一家市场化的公司,宜信选择普惠金融作为主营业务让人颇为费解。
因此如何用市场化的方式找到普惠金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成为摆在唐宁面前一个必须回答的问题。
对于这道难题,宜信普惠给出的答案是:中国社会、中国经济、中国金融体系一定是基于信用的,而且这种信用是有价值的。但是这种价值在当时还没有充分释放,所以宜信认为“人人有信用,信用有价值”。
宜信提出的“信用方案”,让人耳目一新,以往未被传统金融机构充分释放的个人信用,在宜信普惠这里备受重视。宜信普惠不但打破了传统金融机构的“抵押崇拜”,而且重视服务时效,更与普惠人群形成良性互动,引导这部分人群更加珍视自己的个人信用。
金融科技的“苹果”公司
此后,宜信开始利用个人对个人的模式,推动了小微、普惠金融,包括宜农贷等模式的创新和相关的技术创新。这期间,华尔街归来的唐宁,不断地为宜信注入科技的力量。
在宜信看来,科技可以推动普惠金融更快实现,但数字技术必须和传统金融数据、金融技术创新相结合,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模式,才能有效控制风险,提高普惠金融服务效率,覆盖更广泛的小微企业、农村、低收入及偏远地区人群。
“12年回头看,宜信主要做了两件大事,一是普惠金融,二是财富管理。”唐宁说,这两件大事中,科技都起到了根本驱动作用。“宜信的金融科技是‘整合式创新’,宜信做的事是金融科技领域的‘苹果’。”
在宜信公司内部,建立了规模庞大的科技研发团队,保证科技对于业务的正向推动作用。宜信普惠业务的前端、中端、后端,从用户接触、再到反欺诈风控引擎、决策树等,宜信普惠用到的科技驱动元素越来越多。
例如,宜信首创了在移动端做借款申请的服务,能够给用户做实时评估。这结合了宜信多年积累的用户数据、用户表现行为,从中总结规律、开发模型。全面接入移动互联网后,能够在客户获取、客户服务、风险控制、交易促成等方面,都通过在线的方式迅速完成。
此外,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等这些最新的技术也已纳入了宜信技术创新的版图之中。宜信成立了区块链实验室,通过区块链技术,宜信已帮助小微企业客户解决实际场景中的多方信任难题,在数据基础上达到最终的商业成果。
唐宁表示,宜信对技术变革非常敏感,同时也有能力了解最前沿的技术在哪里、被谁拥有、如何获取它们,并把这些技术用到宜信对普惠金融的创新实践之中。
从农户院坝、田间地头的农户到星罗棋布在中国商业版图中的小微企业,从小额信贷服务延展到综合性全方位金融服务,在金融科技的驱动下,宜信普惠在各种丰富的金融场景中为各类不同群体提供了高效便捷、智能理性的普惠金融服务。
多年的坚持之后,成果亦如期而至。“宜信数字普惠金融案例”等两个宜信相关案例,被哈佛商学院案例库收录,宜信成为第一家两次被哈佛商学院案例库收录的中国金融科技企业。
经过长期探索,宜信获得了商业上的成功,但宜信人更看重他们的普惠金融实践带给全社会的福祉。因为通过宜信获得普惠金融扶助的这部分人,往往是一个家庭的支柱、主要经济来源,支持他们就意味着帮助了他们身后一个个家庭的生计和未来。
激活普惠金融2.0
作为中国普惠金融的见证者、参与者、推动者,宜信普惠的历史就是中国普惠金融从无到有,从追赶到世界领先的一个缩影。
事实上,也正是宜信普惠为代表的普惠金融中国力量的努力实践,推动普惠金融迈入2.0阶段,并使中国逐渐成为世界普惠金融新理念、新模式的策源地。
大幅缓解普惠金融目标人群的融资难之后,宜信普惠将目标定的更为长远。唐宁说,当确定普惠金融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中小微弱”时,宜信普惠发现,对于“中小微弱”来说,金融只是一方面的痛点,更重要的是能力提升问题。
很多像刘先生一样的年轻人在享受着宜信普惠带来的更多服务,不管是工薪阶层、还是创业者,宜信普惠一直在他们创业、晋升的路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如致力于打造综合性一站式中小微服务中心的宜信V课;通过趣味课程、系统体系,已为众多有创富梦想的人群提供了成长助力,促进了他们的能力提升。其实,在浙江,乃至全国,像刘先生这样亟待补齐“能力”这块短板的普惠金融目标人群不在少数。
宜信提出,中国普惠金融的实践应该并正在沿着“三步走”的阶段发展——即小额信贷、综合性金融服务以及能力建设服务。其中,能力建设是改善普惠金融服务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普惠金融终极目标的重要途径。
唐宁的观点与格莱珉银行创始人尤努斯不谋而合。
“对于弱势群体,国际上一直奉行的施舍型救助并不能根本解决他们的贫困,弱势群体可以靠自己的努力走出贫困,实现自我价值。”格莱珉银行创始人尤努斯在其最新著作《普惠金融改变世界》中称,普惠金融需要纠正传统对于弱势群体的偏见,充分挖掘人的创造力和自我价值实现的潜力。目前,宜信普惠金融“三步走”战略已渐入佳境。在浙江,预计将有越来越多的人受益于宜信普惠的“三步走”战略,让人人享受平等的金融服务,把握发展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