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孟庆国 王维翔
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上,黄河既是一位慈爱的“母亲”,又是一条横暴的“苍龙”。有史以来,黄河在缔造、养育中华民族的同时,也给这个民族带来了毁灭性灾难,无数次的泛滥、决口和改道,历来被视为国之大患。中国人对于黄河,既有感激,又有敬畏,既有崇拜,又有抗争,以及梦寐以求黄河安澜的期待。
黄河冲出晋陕大峡谷来到坦荡无砥的华北大平原,其裹挟的大量泥沙不断抬高着河床,使黄河由漕河变成地上悬河,稍不如意,即挣脱两岸堤坝的束缚,冲出新的河道东滔入海。据史记载,从先秦到民国的2500多年间,黄河共决口1549次,改道26次,给下游人民带来了沉重灾难。
郑州市花园口镇位于黄河中下游分界线邙山脚下,是整个华北扇形平原扇轴的根部,也是黄河成为地上悬河的起点。它在黄河母亲的怀抱里度过了漫漫沧桑岁月,见证了无数次黄河灾难,亲历了人类治黄用黄,变水害为水利的辉煌史实,更因一场人为的毁堤扒口而名垂史册。黄河文化在花园口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花园口也代表了黄河下游治理的最高水平。欲了解中国,必须了解黄河;欲了解黄河,一定要知道花园口。
花园口的历史可追溯至远古洪荒时期。由于黄河的滋润,在这里孕育出了中华民族最早的先民---大河村人。人们在这里生息繁衍,慢慢形成了一个村庄。明嘉靖年间,曾任吏部尚书许赞在这建了一座占地五六百亩的花园,遍植奇花异木,成了附近老百姓娱乐休闲的好去处。花园旁边的渡口连接着涸河和黄河两岸,花园口因此得名,并将这个美丽的名字流传至今。
花园口黄河堤坝险工段,从西边的花园口枢纽泄洪闸开始,到东边的赵兰庄,共11.6公里,这中间有坝、垛以及护岸152座。其间的90号坝,始建于清乾隆八年(公元1745年),是花园口险工的主坝。当时这条坝的旁边有一座将军庙,所以取名‘将军坝’。坝长120多米,根石深23米,是黄河根石最深的一道坝。坝前立着一尊高大威猛的将军像,是民间传说中的黄河水神。将军的原型是历朝历代的治河官吏,据传有64位,这些人生前忠于职守,死后被老百姓怀念,渐渐地就成了“神”。花园口的这位九龙将军姓陈,因治河有功,被敕封为河神将军,清朝嘉庆、道光、同治、光绪四帝都曾加封于他,是将军中最显赫的一位。
将军坝西侧不远处还立着一尊“镇河铁犀”。高约两米,坐南朝北,面河而卧,浑身乌黑,独角朝天,双目炯炯。这头镇河铁犀是从开封铁牛村复制而来的,其真身为明朝政治家于谦在开封治河时所铸,距今已有600年的历史。堤坝、河神、铁犀以及众多的民间传说,寄托着人们与大自然抗争,祈求黄河安澜的美好愿望,作为黄河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沉淀在花园口这块厚重的土地上。
花园口闻名于世,源于一场人为悲剧!
抗日战争开始后,侵华日军沿平汉、津浦两路南下。1938年5月,徐州失守,郑州危急,武汉、西安震动。蒋介石下令掘黄河堤放水,企图“以水代兵”,滞敌西犯。6月4日,先在赵口两次掘堤失败后,将掘堤地点改在花园口。
执行花园口掘堤任务的,是国民党新八师,师长蒋在珍。他把几百名身强力壮的士兵编成5个组,轮番掘堤,通宵施工。6月9日上午8时,掘堤工程完成,开始放水。第二天恰逢大雨,河水暴涨,滔滔黄水从花园口奔泻而出,肆无忌惮地向东南平原倾泻,水到之处,尽成泽国。从此,地理书上多了一个象征苦难的地理名词:“黄泛区”。
花园口掘堤没能阻止侵略者的铁蹄,却给老百姓带来了巨大灾难。黄河水从天而降,一股沿贾鲁河,经中牟、尉氏、开封、扶沟、西华、淮阳、周口入颍河至安徽阜阳,从正阳关入淮河;一股自中牟顺涡河过通许、太康至安徽亳州,由怀远入淮河。河南、安徽、江苏三省44个县市遍地洪水,1250万人受灾,89万人死于非命。其中河南省受害最为严重,21个县市、900多万亩耕地被淹,47万人死亡。1947年黄河回归故道时,中牟、尉氏、通许、扶沟、西华、商水6县的人口总数只有受灾前的38%。
扒开花园口带来的灾难还不止这些。黄河夺淮汇入长江,又给淮河地区带来连年水灾。黄河把百亿吨的泥沙带到淮河流域,使淮河干流和许多支流淤塞。每到汛期,黄河洪水滚滚南下,淮河洪水漫溢横流,大片地区被水淹没。花园口,自此成了黄河的伤口,成了中华民族的伤口!
扒堤的伤痛过去八年之后,花园口又上演了一场复堤堵口的悲歌。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国民党政府决定在花园口堵口,引黄河回故道。并于1946年2月成立黄河堵复工程局,开始花园口堵口工程。
当时,黄河改道已有8年,其间,中国共产党领导黄河故道两岸军民创建了冀鲁豫解放区和渤海解放区,故道河床内的土地大部分垦为农田,几十万人在其中耕作生息。在这种情况下,如不先复堤而直接堵口,无异于再造一个黄泛区。况且黄河故道的堤坝工程在抗战中遭到严重破坏,也急需修复。为此,中国共产党一方面以大局为重,同意黄河堵口归故计划,另一方面提出了“先复堤、后堵口”的基本主张。而国民党政府则以“拯救泛区人民于水火”为名,拟先复堵花园口黄河水门,使黄河归故,阴谋再次以水代兵,水淹解放区。并下达了“宁停军运,不停河运,限期完成,不成则杀”的命令,国防部长白崇禧亲赴花园口工地督促施工。在此后一年多时间内,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先后在开封、菏泽、南京、上海等地与国民党当局和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的代表进行了十数次有理有节的谈判,尽量推迟堵口计划,为下游复堤和移民安置赢得了时间。
1947年3月15日,花园口堵口合龙,黄河随即回归故道。如今,在当年扒口、堵口的地方,有两座六角的琉璃瓦纪念亭相对而立,俗称“八卦亭”,亭内各有六面柱体石碑。西碑亭为国民党于1946年所立,东碑亭为共产党于1997年7月所立。碑文详细记载了花园口扒口到堵复的史实。这两座碑亭,记录的是同一件事,但说法各一,谁是谁非,孰真孰假,历史已经作出了公正的判断。
黄河安澜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的。多灾多难的花园口由于其特殊的地位,建国后成了治黄工程的重要枢纽。1952年10月31日,新中国成立不久,日理万机的毛泽东主席来河南视察黄河,在距花园口不远的邙山头小顶山上,发出了“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号召。之后,邓小平、江泽民、朱镕基、胡锦涛、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亲临花园口,视察并部署黄河防汛与治理工作。
1954年,由省水利厅、黄委会、河务局共同组成力量,建立了引黄淤灌管理局和淤灌工程处,先后在花园口修建了4座引黄闸和提灌工程。昔日肆意横流的黄河水,被有序引入土地,在这里旱田改水田试种水稻成功,黄河灌区,自此有了“风吹稻花香两岸”的田园风光。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进入新时代后,作为黄河悲伤与安澜见证者的花园口,凭借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区位优势,按照“滨河生态健康城”的发展定位,持续打造“郑州北大门,和谐宜居地”的靓丽新名片:京水大庙东岗合村并城顺利回迁、四环快速化工程建设紧锣密鼓、环境整治提升如火如荼、贾鲁河截污绿岸初见成效、千亿级医疗健康产业园、京水民俗文化街和富力建业凯悦广场等一大批重点项目先后落地……如今的花园口,绿荫掩映、花木争荣、稻米飘香、鱼跃河塘、美景如画、产业新荣,宜人宜业宜居宜游,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文明窗口和幸福之地。历经千年沧桑的花园口,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黄河岸边,焕发出让世界瞩目的耀眼光芒,亦必将在未来的历史画卷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弘扬传统文化,讲好河南故事,助力中原出彩!2019年9月1日,日本《关西华文时报》发表《行走河南》专栏文章,整版介绍郑州市惠济区花园口镇的历史文化和发展成就。
花园口,因抗日战争时在这里发生的那场毁堤扒口的人间悲剧而成为黄河的伤口,中华民族的伤口。建国后,这里成为治黄引黄的主要战场。从花园口旱改水试种水稻成功,黄河中下游灌区成了“风吹稻花香两岸”的鱼米之乡。历史的脚步,在这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沉淀下厚重的文化。欲了解中国,必须了解黄河;欲了解黄河,一定要知道花园口。